伴随着沙沙的点钞机响声,136000元现金清点完毕,“姥爷”写下收条,将钱装进口袋,书记员叮嘱:为了安全,离开法院后要马上去银行将钱款存好,“姥爷”点头答应离开了法院,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件圆满画上句号。
原告小李是名八岁的儿童,四岁时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去了外地生活。2019年,小李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套房产和5万元的存款。小李在母亲的带领下找到了奶奶,想要继承父亲房产和存款,但被奶奶一家拒绝,两家自离婚纠纷后再一次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八岁的小李与七十三岁的奶奶对簿公堂。
小李的诉讼代理人是姥爷,奶奶的诉讼代理人是小李的姑姑,“姥爷”与“姑姑”二人从法院门口见面一路吵到法庭之上,声音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动。
为了让双方矛盾不再激化,案件的承办法官马聃宣布暂时休庭,随后采用背对背的交流方式,一边劝导双方平复情绪,一边了解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在深入了解双方矛盾后,法官在后续的庭审中对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调解,询问被继承人是否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以及住院期间的花销及去世后丧葬费用情况。耐心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帮助双方权衡利弊,在法官的耐心协调下终于让原本态度强硬,互不让步“姥爷”“姑姑”达成一致意见,被告方一次性支付136000元给原告作为补偿。
就在案款履行当天,“姥爷”“姑姑”再次因一笔842元的独生子女补贴发生争执,相互指责,已经带来现金的“姑姑”一怒之下将钱款收回,“姥爷”也摔门而去。面对这种情况,法院工作人员齐上阵,马聃法官留住“姑姑”进行劝导,立案庭付圣洁庭长与人民调解员朱洪升则追出法院找回“姥爷”,组织双方再次调解,法官劝说双方各退一步“勿让800多块钱成为压塌祖孙之间亲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协调孩子与奶奶打电话聊天,奶奶希望孩子今年回家过年,最终“姥爷”“姑姑”都做出让步。
承办法官认为,审理抚养、赡养、继承等家事纠纷不仅要划定法律适用的底线,更要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意愿,充分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解除双方的隔阂,修复破碎的亲情,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