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下大力气解决“六难三案”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梳理形成15类26个问题,针对问题出台了司法为民便民“38条”,制定了统一执法尺度的土地承包和民间借贷案件“两个问题解答”,建立了申诉复查、减刑假释、执行异议和涉诉信访案件 “三听一审”机制……一项项为民新机制,一个个便民好举措,为辖区百姓送上了司法温暖、便利和公正。
中院:嫩水清纯 为民牵肠
“嫩水清纯,我心流淌。清廉似水,为民牵肠……”这首齐齐哈尔中院编写的院歌《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唱出了法官司法为民、便民的心声。
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感受诉讼温暖
齐齐哈尔中院非常看重群众第一印象,为了解决告诉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制定了全市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标准,指导16个基层法院全部都建成了诉讼服务中心,普遍设立了诉讼咨询服务台、立案审查受理窗口、和信访接待窗口,为群众提供诉讼咨询指引、信访接待、立案审查、案件查询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还设置了诉讼咨询引导员,主动向当事人提供举证须知、诉讼风险提示等指导性材料,热心、耐心、细心并温馨地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还通过法院政务门户网站网上预约立案窗口、电话、视频等实现远程预约、网上立案,为行动不便的伤病患者、残疾人、老年人等上门立案。
人性化办案:让群众感受诉讼方便
齐齐哈尔中院规定,根据案件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全市两级法院要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就地办案、假日法庭等活动。对因特殊情况无法在法院正常工作时间参加开庭的当事人,可以预约在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开庭,或者由法官到不便出庭当事人居住地开庭审理。
16个基层法院围绕这条规定进行实践创新,让当地群众在司法便民上有更多获得感。拜泉县人民法院对节假日回家探亲的外出农民工推出了“无假日法庭”,节假日期间有案即理。铁锋区人民法院“老年人维权合议庭”到老年人病床、家中、居住的社区开庭审理,仅2014年就上门办案87件。甘南县人民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中心,与辖区各村屯基层调解组织建立联动调解机制,只要有纠纷法庭就巡回就地开庭,与村调解组织就地调解,让纠纷化解在农村。
“我们有一个便、快、导、询、巡、联‘六字工作法’,筑牢司法亲民观念,筑实司法便民作风,不断提高司法为民能力和水平。”龙江县人民法院院长高峰介绍说,他们对年老、病人上门办案,注重“方便”;对简单案件立案到裁判一律“从快”;对法律能力缺乏者做好依法维权“引导”;对辖区百姓咨询法律问题提供电话、微信平台“咨询”;每月固定到边远村屯“巡回审判”;与社区村屯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经常“联动解纠纷”。
司法责任制:让群众感受司法公正
2014年,齐齐哈尔中院出台了《执行责任制实施办法》,以“责任制”为纽带,倒逼执行法官认真办好每一起执行案件,追求个案执行公正,从根源上消除产生“执行难”的内部因素;以“责任制”为驱动,全市两级法院积极拓展执行威慑机制,利用媒体、互联网曝光了112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促进了47起案件的执结。中院成立了执行指挥中心,协调两级法院对“钉子案”“骨头案”合力攻坚克难,协调检察、公安机关打击拒执罪“快立、快捕、快审、快执”,联合工商、银行等部门全面围堵失信“老赖”,执结了当地关注的嘉信公司多起执行案件,为73名申请执行人发放2300余万元执行款。克东县法院用5天时间,为一停建工地300余名农民工执行回680余万元工资款。
为回应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待,齐齐哈尔法院自2014年起,推出了审判、执行、监督责任“三大机制”改革,实行了审判、执行责任制,建立全社会执行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深化审判监督责任机制改革。
“我们就是要抓好审判执行责任制,从根源上清除‘六难三案’生存的土壤,让全市法官面对审判瑕疵,更加严细;面对审判责任,更加担当;面对鹤城百姓,更加真诚。”齐齐哈尔中院院长郝伟夫说。
为推进“三大机制”,2014年,齐齐哈尔法院还开展了案件质量、裁判文书、审判流程“三评查”和诉讼积案、执行积案、信访积案“三清理”等活动,目前,两级法院诉讼案件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清理范围内积案执结率达到100%,旧访案件下降了66.67%,两级法院依法应当公开的7492份裁判文书全部向社会公开,全年有945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5041起案件的陪审,邀请了192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了94起案件庭审。
“齐齐哈尔市两级法院能够切实转变作风,多次开展向代表、委员以及普通诉讼群众征求意见、回访等活动,加强了与诉讼服务对象的沟通与联系,并将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将贴心的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全国人大代表王月清说。
嫩江:打造安居乐业司法通道
黑龙江省嫩江县塔溪乡71岁老人张玉岭于2004年帮助同村的文某偿还了信用社贷款13000元。文某于2013年去世后,文某妻子拒绝承担这笔债务,张玉岭将文某妻子起诉到了嫩江县人民法院郊区法庭。
“法庭为我的案件给被告打电话,被告不接。几次到被告住处送达,都不开门。但法官还去送达。我很感动,就写了《唱给大盖帽的歌》。”张玉岭说,今年,他将这首歌献给了郊区法庭,表达对法官的敬意。
记者在郊区法庭看到了这首歌词:“法官在人们眼里自在清闲,有谁知他们的酸甜苦辣咸。跋山涉水顶着烈日走访,三九严寒踏着积雪办案。时刻把公平装在公文包里,无时不把正义揣在心间。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一切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这是群众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激励和鞭策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进完善司法为民便民机制,让百姓获得更多的司法实惠、司法便利、司法温暖。”嫩江县法院政工科负责人说,2014年,他们根据辖区群众需求,改进完善了诉讼服务中心、化解民间纠纷机制、执行联动威慑三项建设,着力打造司法便民“三个通道”。
——打造立案“绿色通道”。嫩江县法院成立了诉讼服务中心,推出了便民服务台、诉前指导、判后答疑、院长接待、材料转交等“一站式”服务。实行了立案限时办结制,对劳动争议、赡养、抚养案件,当天审批,当天转入业务庭,第一时间进入调解和审理阶段。对偏远乡镇群众预约立案、巡回办案,上门解纷。
——打造化解纠纷“网络通道”。嫩江县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为人民调解员设立了民间纠纷调解室,立案人员发现适用非诉方式更利于解决纠纷,建议双方当事人先到调解室处理。达成调解协议的,依据当事人申请,当即对调解协议依法司法确认。6个基层法庭还在辖区14个乡镇设立了固定巡回办案点,在全县141个行政村聘请了173个诉讼联络员,方便当事人就近、快捷诉讼。在巡回调解、就地调解时,邀请吸纳纠纷地诉讼联络员、人大代表、基层调解组织人员参加调解,还选择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民间借贷等典型案件公开开庭审理,请旁听群众发表调解意见,让解决方案符合法律规定,符合当地风土人情,让双方当事人都能接受,不致因“一场官司百年仇”。
——打造执行“联动通道”。嫩江县法院成立了执行工作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建立了规范执行立案、执行措施、执行款物管理、评估拍卖行为的内部监督通道,让执行流程通畅,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执行“中梗阻”现象。与公安、工商、房产、金融等部门联络合作,在乡镇、街道聘请了执行联络员,动员全社会力量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线索。同时,综合运用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责令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对拒执者司法拘留等执行强制和惩戒措施,适时采取“执行到期债权”“以物抵债”等灵活多样的执行方式,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执行和解、自动履行率显著提高。2014年,该院共执结775件执行案件,以执行和解、自动履行方式执结案件382件,占结案总数的49.3%。
讷河:让被执行的老赖不再任性
2014年3月,刘兆才等5名农民工从讷河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手里接过了讨要回来的近10万元工资款,忆起了5年来讨债的酸甜苦辣和法院“千里追击”的艰辛,感慨地说:“这样为百姓负责任的执行团队,老赖,你还敢任性吗?”
2014年,讷河市法院建立了攻克“钉子案”团队执行新机制,即当被执行人采取人间蒸发、以“合法方式”处置财产等逃避执行时,法院即抽调精干执行员组成团队,同时进行找人、查财产、调查证据等工作,多角度、全方位、主动联动执行,无假日限制,无工作时间规制。
刘兆才申请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王某经营一个加工厂,在欠刘兆才等5名员工近一年的工资的情况下,偷偷卖掉了厂房歇业。刘兆才发现后,给王某打电话,王某不接电话。到王某家找他,王妻说他在外地做生意,一直不曾回家。
刘兆才等5人遂将王某告上了讷河市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王某三个月内偿还拖欠的工资款。三个月后,刘兆才等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进行执行时,王某“人间蒸发”了,向王某亲戚了解,都说很长时间也不联系他了。
执行人员每天清早和晚上天黑后都要到王某家附近“蹲守”一段时间。几天后,王某的妻子来法院说:“别到我家找他了,我和他离婚了。他欠钱,你们找他要去。”王某妻子拿出了离婚证。
“他是假离婚。”刘兆才看了离婚证后说,他要到了王某和王妻联系的新电话号码,说王某躲在南方一个城市里。
时间就是执行机遇。讷河法院迅速组建了执行团队,一队与刘兆才赶往王某躲藏的城市去找王某执行,另一队调查王妻离婚证是否属实和财产处置情况,及时锁定证据。
经干警们的调查,王某把房产过户给了他人,还与妻子“假离婚”以逃避执行,法院依法查封了王某转出的财产。同时,找人这一队也传来捷报,经执行法官在南方某城市内“明察暗访”和蹲守王某住处,最终找到了王某,对其采取了执行强制措施,王某最终偿还了拖欠的工资。
(刊登于《人民法院报》2015年5月5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