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自己在上大学之前竟然一本真正的书也没有读过。从小学到高中,上学看的是课本,放学做老师安排的作业。从没有想过,也没有谁告诉过自己,课外书的魅力。
直到上了大学,阴差阳错地进入中文系,才发现自己的表达竟是那样的匮乏、无力。当众发言语无伦次,写作课要求作文,绞尽脑汁、东拼西凑、不知所云地总算胡诌了一篇。不只是表达受阻,甚至对眼前的生活也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没有想法。
当我第一次进入了大学的图书馆,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瞬间将我浸润、融化。我如饥似渴的借阅,不分国界、朝代地阅读,囫囵吞枣似的汲取。几年下来,自己也不知读过多少书,可是书中的营养,却在慢慢地进入我的血液,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中渐渐有了书香的味道,视野开阔了,思路也日渐清晰,对人生的思考也逐渐增多。
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去图书馆。那里虽然没有热闹喧嚣、没有红男绿女、没有锦衣玉食,却有你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的知音。他可以倾听你的想法,可以抚平你的伤痛,可以破解你难以自解的迷团。当你想说又无从说起的想法在书中出现,当你的困惑在书中被破解,当你徜徉在书中所描绘的美景和生活场景中时,你的心灵会被洗涤,精神也会因此充实。你的孤单、寂寞、无奈会被驱赶、涤荡,你好像在与智者交谈,又好像穿越时空,与先人对白。美好的读书时间没有持续几年,自己便沉寂在现实生活的嘈杂之中了。
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在书香中往来了。读书的想法起起落落,总是被什么羁绊着,未能成行。
在凡俗的、平淡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幻想:一杯淡茶、一张躺椅、一本好书、一个充满阳光的阳台和一个沉浸在书中的我。
不过现在想来,不近书本、不闻书香的缘由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什么读书要有清静的心境,要没有尘世的繁杂、现实的压力、生活的无奈。其实,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不接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更不要说来自当今社会的各种诱惑,电影、电视、网络、微信、微博就会充斥着我们的视觉神经,挤占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由文字再进入想象的空间,远没有形象的直接再现来得方便。其实,自身懒惰,却在不断寻找着各种理由,只能是与书香渐行渐远。
但是没有想象余地的情景再现,如何能与品读时思维的驰骋相媲美。难怪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在阅读时,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交融,是再创造的过程。
读书与其说在品读别人的思想和故事,还不如说是在他人的思想中发现自己,解读、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