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官园地

大 孝 唯 廉

  发布时间:2015-07-22 08:24:51



近日,闲暇中看了中国古代史的的相关内容,读后颇受启发。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天下,实行“孝廉”举察官员的制度通称为为举孝廉。汉代的名公巨卿多以孝廉出,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用人体系。在此,我不想探讨这项制度。只想说孝与廉的确存在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廉是孝的衡量标准和应有内涵。对我们法官而言,不仅忠孝应两全,而且孝与廉洁不可分。孝者必廉、大孝唯廉,不廉就是不孝。

一、孝是尽心竭力

一谈到孝,人们往往先想到的是物质,让父母吃上好的,穿上好的。但这一点并不是只有人类能做到。乌鸦反哺,如果孝仅仅是养,那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告诉我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的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尊敬。那么,什么是敬呢?敬者,忠也;忠者敬也,尽心而已。也就是说,美味佳肴不一定是孝,粗茶淡饭不一定不孝。关键看我们是否已经尽力尽力,否则岂非寒门无孝子?、

父母之爱之所以伟大,在于无私。父母何曾要求我们报还,何曾在物质上有过过高的要求?父母要求我们只是尽心而已。虽然我们收入不高,但是让父母丰衣足食,安享晚年也并不困难。

二、孝是不让父母担忧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可知否?常有人为力所困,因不能给父母锦衣玉食而自责不已。可是,一旦我们超过尽心的界线,反而会让父母担忧。《论语》中记载:鲁国贵族孟武伯向前孔子求教,问什么为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宋代大儒朱熹曾对这句话有过十分深刻的注释: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病,常常担心。为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的苦心,以父母之心这心,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让父母担心,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

俗语说,儿大不由爷。父母老了,想帮儿女,力虽不足,但爱子之心还在、忧子之心更炽。东晋时期陶侃,在他当主管渔业生活的小官时,他的部下曾送给他一坛糟鱼。孝顺的陶侃惦念母亲平常喜欢吃糟鱼。便请同事顺便给母亲悄去。陶母收到后不喜反忧,叫来人把糟鱼带回,并附信责备儿子:“尔为吏,以官物遣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意思是说,你是做官的,却把公物送给我,这并不是真正的孝敬我,反而增加了我很多忧虑。子女小疾父母尚且担忧,何况贪赃枉法,侥幸冒险呢?原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郑道访因受贿千万元被判处无期徒刑,连同他的妻子儿子都被判了刑。郑道访案发后,他八十岁高龄的母亲带着六岁的曾孙女上街卖花,一毛两毛地攒钱为了帮儿子还赃款。当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受贿上千万时,一口气没上来就活活气死了。郑道访的岳母,也在案发不久无法忍受突发的变故,服用安眠药自杀,“这是两个母亲啊!两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人世,这是谁之过呢?”,再说,近年及至十八大后落马的那些高官,他们也是为人儿女的,可他们给父母留下了什么,甚至最后得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都不能为父母送终还能算上孝吗?

三、孝是走人间正道

《孝经》里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的根本是走人间正道。只要我们走正道,就算没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父母也会为我们自豪。“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这就是人间正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贪官不足为孝子。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教育成人,不求回报,只想子女谨遵教诲,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让他们过得心安理得,让他们为子女感到自豪和骄傲。

廉洁,不仅是为了我们胸前的法徽,而且也是为了家中白发苍苍、倚门而望盼我们归来的父母。我们每位党员,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坚守信念与道德的高地,管住小节,管住欲望,面对各种诱惑,除了要多想想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更要多想想父母和亲人的关怀与期望,做到自重、自警、自励,使父母不再“家有官,心难安”,让父母安心、放心、舒心,度过幸福的晚年,这才是为人之孝也。

责任编辑:王 雪    

文章出处:鹤城审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