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春节“豪赌”折射治理乏力
一年打工存不了两万元,没想到过年几场牌就输掉一大半——春节期间,安徽省的一些农村青年向记者反映,过年时亲朋好友聚会都会摆上牌局,有人甚至将一年的辛苦钱输了个精光。
新闻里说的是安徽省农村,其实换成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在农村,春节赌博之风不仅长期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原因,相关报道提到两点,一是回乡青年无所事事,除了赌博没有其他消磨时间的方式;二是赌博成了农村青年互相攀比的最直接方式,牌桌上的票子成了有没有挣到钱的最直观证据。
对此,相关部门即使春节不放假开展严打,以笔者看也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引发民怨甚至冲突。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的治理乏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农民的行为缺乏有效引导和约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让基层组织发挥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功能。对此,相关部门要深入领会,切实落实,让农村社会治理乏力问题切实得以解决。——陈广江
短评
旅游业监管不能脱缰
猴年春节年味犹在,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就上了“头条”。虽然事件双方各执一词,但席卷而来的网络吐槽,直接反映出国内旅游业依然缺乏监管的顽疾,越是黄金周、小长假等热点时间,越有人把刀磨快宰客没商量。说明群众期待一个有规有矩、运转成熟的旅游业。
近两年,随着旅游业消费升级,因价格乱象引发的争议屡屡出现。从“三亚海鲜排档”到“青岛大虾”,地点和饮食品种不同,但本质是监管失灵下宰客经济的乱象。
从多起类似事件看,监管部门的反应和初始态度往往遭到诟病。物价、工商等部门缺乏横向协作,屡屡陷入事前缺乏有效管理,事中不能及时应急,事后难以查缺补漏的尴尬。受此所困,游客往往陷入循环投诉、无人救急的窘境。这不仅让众多旅游目的地“宾至如归”的宣传变得可笑,更让游客满肚子都是“外乡人”被宰的委屈。
虽然旅游业已是国民经济中当之无愧的明星行业,但也经不起宰客折腾。监管一旦缺位,游客就会成为你争我夺的唐僧肉,休闲放松之旅就会成为“人在囧途”。很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因宰客事件多发被游客视为畏途,不得不承受游客源失、日渐萧条的代价。此外,因监管乏力导致的强制消费、票中票等诸多问题,也在侵蚀国内旅游环境,让行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难以转型升级跃上新台阶。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做人讲诚信,为商更离不开诚以待人、童叟无欺。往小处说,旅游是个饭碗,事关一家人的穿衣吃饭;从大处看,旅游是一张名片,是百万游客投票的口碑。当景区、商家对游客竭泽而渔时,被毁掉的不仅是一个饭碗、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宝贵的信任。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是景区、商贩还是游客,旅游行业任何参与者都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转。监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及时查缺补漏,真正听取民声,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严惩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彻底告别“管不了”“管不好”“管得慢”的尴尬。唯有如此,才能以法治为抓手,逐步培育出良好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