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很荣幸与大家交流读书心得感受。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前些日子在省法院春季读书月活动中投稿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老舍的《茶馆》写的一篇读后感。最近也是刚知道,这篇文章被省法院评上了一等奖。在这里也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点赞支持。因为文章比较长,我节选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老舍自己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运用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视角将旧中国三个时期、五十多年的历史浓缩的反映在这一小小茶馆里,用青年到中年直至暮年的王利发作为主线。随着时代的轮换,时间的推移,对他的感情也逐渐的发生变化。最初在第一幕反感他无视买卖人口的冷漠和对崔久峰的奉承谄媚,但是在第二幕第三幕,看着他紧紧追随时代步伐改良茶馆,日日为茶馆奔波却仍旧使祖宗的老字号日渐没落,他落寞的身影和那些大兵的贪婪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想,连这样聪明圆滑随机应变的王利发,可以称得上个有产阶级的人物都摆脱不了贫困受辱的命运,那么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可想而知了。
王利发这个人物,老舍对他的开场介绍是这样的:精明、有些自私,但是心眼不坏。这应该算是个很诚恳的评价。第一幕中他为唐铁嘴提供热茶和歇脚的地方,为被大兵带走的常四爷说话等等,都能看出他热心肠的一面。子承父业,能在乱世中延续老茶馆的生命,这就对茶馆老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假设换了常四爷的“铁杆倔强”,在第一个大转折时期,老裕泰就会被那些投机的卑鄙分子“吃掉”。正是因为王利发的“不谈国事”、“多说好话”、对穷人视而不见才得使老裕泰又度过了风雨飘摇的五十多年。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能过多的苛责和要求王利发,一个小小的王利发,他只是个开茶馆的,他既无法为天地立心,也无法为生民立命,因为整个社会的战乱动荡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左右的,能在如此环境下明哲保身已属不易,况且他还要养一大家子人,要延续茶馆的生命,承载祖传的家业。人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有很多,他要成就一些必然就要舍弃另一些。就像铁凝《玫瑰门》里的司猗纹,她一辈子要强,一辈子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她要给人制造精明干练的形象,所以她不惜去牺牲一切,她失去了作为外婆的慈爱,少了作为母亲的温柔,甚至故意“作秀”主动上交财产为自己赢得“社会的地位”和“尊重”。在时代这个洪流里,他们都是孱弱、无力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忍耐、抗争。一棵白杨,一支玫瑰,却比一般人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和更持久的韧性。
老舍在《茶馆》里表现的大多数人都丑陋不堪,但是我想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揭露和批判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而是为了彰显乱世之下的真情和淳朴。王利发告诫刘麻子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他对唐铁嘴说“我不光耍嘴皮子,我心放得正!”,他收留了曾经从茶馆被卖给太监的康顺子母子,在茶馆即将被日本人占领的危机时刻,他仍旧惦记着孙女儿要吃热汤面,忘不了提醒孙女儿复习功课。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之时,那些有能力为国家、为人民出力献策的人都躲避起来吃斋念佛,诸如崔久峰之辈,只为自己活得安宁,却不顾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王利发却心怀国家,纵然他不懂得战乱纷争的原因,也不清楚形势的变化,但是他却着急企盼战争平息、国家安宁,要“死马当活马医”。在国家危机的时刻,正是像王利发这样普普通通的人民坚定信念、怀抱希望,凝聚成的巨大的力量,才能够让国家、民族有力量、有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也让我们看到了胜利和希望的曙光。此情此境,一个王利发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就是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也是《茶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读了这本书,不仅走进了老裕泰茶馆,也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旧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情冷暖。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我们穿越古今,遍赏世间美景,到达寻常巷陌,与智者谈心,与落寞者同行,纵享人间喜乐,历经苦辣辛酸,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拥有更加饱满和厚重的人生,那这种东西一定是书籍。
每个人都可以从读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通过阅读让自己文笔优美流畅、让自己思想深邃宽广,或是让自己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抑或是树立成为一名资深专业法官的职业目标,这都需要我们放下所有的迷茫和焦虑,抛开无谓的欢愉和浮躁。拿起书本,开始阅读吧,去洗涤染满尘埃的生活,去寻觅我们向往的星辰大海、诗和远方,去实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微小而炙热、平凡而有力的英雄梦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