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也是我对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阅读新特点的一点思考。
我从小喜欢读书,大学时也按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老师们都会随着教材内容,为学生们列出长长的推荐书单。当时的我,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因为喜欢宋词,除了阅读、背诵、欣赏名家作品,我还会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中国园林图解》《中国建筑图解》,汪曾祺先生的《宋朝人的吃喝》,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扬之水老师的《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只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词人们笔下所描绘的那个一千多年前祖国,那个“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江南,那个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古老朝代。
可是十年后的现在,当我翻阅自己的购书记录时,我方才惊觉,自己的实体书阅读量正在飞速下降。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我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去看完一本大部头,一本名家专著了;我仍然在阅读,不过载体已经从泛着油墨香味的纸质书,变成了手机和电脑。
与从前相比,习得知识的认知成本正在飞速降低。从前,为了获取想要的知识,我需要去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收藏中反复寻找,需要寻找能够答疑解惑的师长,需要支付购买图书的费用,而现在,只要需要拿出手机或者打开电脑,输入关键字,就有无数免费相关信息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再需要去阅读深奥的著作,不需要理解知识间的脉络和逻辑,不需要自己思考,我们只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就能获得最简练的答案。
等公交、排队、坐车,这些从前被浪费掉的时间,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都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用来学习和娱乐。人们习惯了从四面八方收集信息,提高阅读效率,降低学习成本,于是新兴的低头族在二十一世纪华丽登场,大量的时间管理技巧和碎片化阅读内容应运而生。然而扪心自问,我是否依靠这种低成本的高效,变得更加博学、更加优秀呢?答案是否定的。
互联网时代的网上阅读,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这些信息浅尝辄止,只是一些事实的合集,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将多路径省略为单一的途径,不够严谨和全面。它们将复杂的事物简短化,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而我们习得知识,除了需要了解事实,还需要了解联系。如果说事实是知识点,联系就是把它们串联起来的线索,这两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我们的知识结构。可以说,事实决定了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知识深度,一个健康的知识结构,是已知ABC,就可以通过思考推演出DEF。而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无法做到通过已知得到未知。
所以我想,这就是碎片化知识的主要弊端。当我们放弃了难啃的实体书,难以自制地不断刷新朋友圈和微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付出一点点时间成本,就可以得到“学到新知识”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可惜,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线索,难以被我们的知识结构消化和吸收——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
在反思之后,我觉得,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条件,更勤奋自主地去阅读和学习,关键并不是放弃手机和电脑,回归实体书,而是像从前一样,如果觉得一个知识点很有趣,就将它作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和应用。摒弃浮躁,拒绝捷径,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要始终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坚守初心,永远好奇,坚持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度探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