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依安县法院民三庭的办公室里,靠窗的那张办公桌一度空着。
桌子上,放着一本台历,多少天过去了,那上面的日期一直定格在“2017 年10月24日”上。这本台历的主人,是前依安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三庭庭长、依安县矛盾多元化解中心主任刘亚庆。今年10月24日,在依安县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揭牌启动仪式的当天,他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而去世,享年57岁。 近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追记刘亚庆同志“一等功”和追授“全省优秀法官”称号。
记者来到依安县法院采访了解到,刘亚庆从事司法审判工作35年,共办理了5000余起案件,涉案金额过亿元,调解撤案率达到60%以上,连续多年无发回改判,无一错案和上访缠诉。
把矛盾调解好了
邻居是好邻居亲戚还是好亲戚
依安县华瑞粮食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春雨清楚记得这样一件事。2015年,他给一位农民担保,贷款8.7万元,2016年入冬后,贷款到期,该农民没有偿还,他一纸诉状送到法院,把这位农民诉上法庭。这个案件当时由刘亚庆办理。接案不久,刘亚庆就和同事开着车,拉着姜春雨,找到这位农民。当来该农民家里,几个人都很惊讶。
这个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4代9口人都住在一起。这位农民忙着解释没还上贷款的原因:2015年时,因遭遇洪水,自己家以及自己家周边的稻田受灾,水稻近乎绝产。加上今年的水稻刚收割不久,还没有卖出去,靠种植水稻为生的这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偿还贷款。
“我看这家人是一心一意搞生产的,贷款还不上,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今年的水稻卖出去之后,先让人家缓一缓,留出一家的生活费用和明年种地的钱,其余的还你。”姜春雨讲,当时刘亚庆对他说,并还与这位农民定了还款计划。通过这件事,让他深有感触:“作为法官,刘亚庆可做可不做的都做了。他办案,充分考虑了被告与原告的状态,他的处理结果,让人心服口服。”
2014年,依安县一家粮食加工企业因拖欠2000余万粮款,被90余户农民告上法庭。刘亚庆接手此案后,迅速查出被告尚有大量玉米没有卖出,存放在某粮库中。他带领干警,赶在被告的几辆运粮车到达之前,封存了这些玉米,还通过各种渠道找该该企业负责人。最后,农民们都顺利拿到了粮款。
“能不打官司就不打”
经手的案件六成多调解撤诉
“如果你在田里弯腰流汗忙活一年,没挣到一分钱,你心里啥感受?”听到这话,作为被告谁还能接话反驳。每每这样,都让刘亚庆看到调解的希望。
“关于粮食质量的约定本来就十分苛刻,如果这次你让这些农户血本无归,以后谁还能卖粮给你?失去依安县这个优质粮食产地,你到周边县市去收粮,成本会加大不少。你不如和农户继续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搞规模种植,规模扩大了,技术再加强一下,粮食的品质肯定能保证。”据刘亚庆同事付春红讲,这是在处理一起粮食案件时刘亚庆给被告的建议。而后他们达成和解,被告支付了拖欠的粮款。就此案反应出来的问题,刘亚庆专门写出了《加强农业技术精准扶持》的司法建议,被当地农业部门采纳。
另据了解,刘亚庆经手的案件,60%以上是通过调解撤诉的,这让他成为同行公认的调解高手。与刘亚庆共事近30年的法官李明春,记得刘亚庆常说的一句话:“老百姓轻易不会打官司,打一次官司记一辈子仇。如果咱们通过调解把矛盾化解了,把矛盾调解好了,邻居还是好邻居,亲戚还是好亲戚。”
他办公桌的台历上
总是写着“明天忙”“开庭”
采访中,记者发现,依安县法院民三庭办公室内,靠窗的那张办公桌上的那本台历,依旧摆在那。台历红色的底座,四角的漆都已经磨掉,一些地方已经因为使用多年而出现灰色的“包浆”。翻到10月23日,上面写着“明天忙”。翻到10月25日,上面写着“送达两个”。翻到10月26日,上面写着“上(午):房产;下(午):开庭”……
在刘亚庆牺牲后,依安县法院院长孙宏斌沉浸在悲痛中,他说自己犹如失去了一只胳膊。在他看来,法院之所以能在全省176个基层法院中,成为排名前5的信访矛盾源头综合治理先进法院,与刘亚庆等这样的法官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
11月24日,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追记刘亚庆同志“一等功”和追授“全省优秀法官”称号。省高院指出,刘亚庆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用行动践行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价值追求,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公正司法、服务群众,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敢于担当,是人民法官的先进代表和新时代的学习楷模。